产后恢复,最全攻略→
时间:2025-10-22 作者: 浏览次数:21

恭喜您喜迎新生命!
产后恢复是一个幸福而关键的时期,
科学的家庭护理至关重要。
请您和家人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共同守护妈妈的健康。
一
产后妈妈护理篇:
关爱自己,才能更好照顾宝宝
会阴护理:保持清洁,促进愈合
清洁: 每天用温开水(开水晾温)从前向后清洗会阴2~3次,勤换卫生巾(最初几天建议2~4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干爽。
观察: 注意恶露(产后分泌物)的变化。颜色: 鲜红(3~4天)→ 淡红(1周左右)→黄色或白色(2~3周后),持续4~6周干净。警惕: 如出现恶露有异味、量突然增多、鲜红色持续不转淡或伴有发烧腹痛,请及时就医(一妇幼妇女保健科)。
舒适: 如有侧切或撕裂伤口,可遵医嘱使用消毒液(如碘伏)擦拭。坐下时避免压迫伤口,可使用中空坐垫。
个人卫生:清洁舒适,心情愉悦
刷牙:用软毛牙刷和温水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洗澡:顺产后体力恢复即可淋浴(通常24小时后),避免盆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保暖,防止晕倒。
洗头:可以洗头,洗后立即用热风吹干,避免受凉。
休息与活动:动静结合,循序渐进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与宝宝同步作息。家人应多分担家务,让妈妈多躺卧休息。
活动:产后6~8小时可下床轻微活动,有助于恶露排出、身体恢复和预防血栓。避免提重物和长时间站立,以防子宫脱垂。
产后身体状态良好情况下可以做凯格尔运动恢复盆底肌。

营养与饮食:均衡营养,循序渐进
第一周:饮食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烂面条、蛋花汤等,避免油腻大补,以防堵奶。
第二周起:逐步增加营养,多摄入优质蛋白(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煮熟或温热为佳)和汤水(如鲫鱼汤、公鸡汤),保证乳汁分泌。
禁忌: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
情绪管理:接纳变化,寻求支持
产后情绪波动、易哭、焦虑是常见的“产后 blues”,通常2周内会缓解。
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警惕产后抑郁: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严重失眠、自责等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日益严重,请务必寻求医生和专业帮助。
二
母乳喂养篇:
最好的礼物
早接触、早吸吮:
产后1小时内是开奶黄金时间,让宝宝多吮吸。
正确衔乳:
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而不只是乳头,预防皲裂。
按需喂养:
宝宝饿了或妈妈奶胀了就喂,不限次数和时间。
乳房护理:
喂奶前后可少量涂抹羊脂膏;如出现胀奶、硬块,可冷敷(卷心菜叶/土豆片)或温敷后让宝宝多吸,24小时症状未缓解挂护理门诊:母乳喂养困难门诊四楼就诊。
三
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立即去医院就诊:
妈妈方面:
1、发烧(体温超过38℃)。
2、伤口红、肿、流脓、裂开或疼痛加剧。
3、恶露量突然增多、有恶臭或变为鲜红色。
4、腿部出现肿胀、疼痛、发红或发热(疑似血栓)。
5、呼吸急促、胸痛或剧烈咳嗽。
6、排尿时有灼烧感或疼痛(疑似尿路感染)。
7、持续的、严重的腹痛。
8、情绪抑郁,有伤害自己或宝宝的想法。
宝宝方面
1、体温异常(高于37.5℃或低于36.5℃)。
2、呼吸急促或困难。
3、脸色发白或发青。
4、拒绝吃奶、精神萎靡。
5、黄疸加重或迟迟不退。
最后,请记住: 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产后恢复需要时间和耐心,请给自己一些宽容。有任何疑问,及时向医生咨询。
就医指引
方式一、公众号入口:

方式二、小程序入口:


粤公网安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