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黄金30天!中医最全指南为您一一安排
时间:2025-07-15 作者: 浏览次数:7
一年中最热、
阳气最旺的三伏天来啦!
这不仅是个“烤验”,
更是中医推崇的“养生黄金期”!
尤其对女性朋友和孩子们来说,
利用好这段时间,
能有效驱散体内寒气,增强体质,
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特别送上这份
“三伏养生锦囊”。
01
三伏天,为何是
妇幼养生的“黄金期”?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毛孔张开,气血通畅。此时借助天时进行调理,就像给身体加了一把“温煦之火”。
能更有效地:
驱散深藏之寒:赶走宫寒、关节冷痛、手脚冰凉、反复感冒等“寒底子”。
激发身体正气:提升免疫力,让孩子少生病,让妈妈更有活力。
疏通经络气血:改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恢复慢、孩子消化不良等问题。
预防秋冬疾病:提前调理,减少秋冬季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等发作频率。
三伏贴就是三伏天中非常有效的调理手段之一
哪些时间能贴?哪些人群能贴?
能治疗什么疾病?
看这里
02
简单又有效:
科学“晒背”,巧借天阳补正气!
“晒背”被誉为“免费的天灸”,操作简单,是补充阳气的绝佳方式!在三伏天晨间(推荐上午8~9点)或傍晚(下午4~5点后)阳光温和时进行。
如何科学晒背?
1.选好时间地点:避开正午烈日!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阳台、庭院等。避免直吹空调风。
2.着装适宜:穿轻薄透气的深色衣服,注意保护后颈(可用帽子或薄巾遮挡),避免头部暴晒。
3.姿势舒适:背对阳光坐或趴,让阳光均匀洒在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区域)。
4.时长适度:初次5~10分钟再逐渐增加,成人一般15~30分钟,以感觉温暖舒适、微微出汗为度,切忌贪多!儿童时间更短(5~15分钟),需成人全程看护。
5.补充水分:晒前晒后喝适量温开水(避免冰水)。
6.注意收汗:晒完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或洗澡,待汗自然收干。
妇幼群体晒背要点:
女性:尤其适合长期待在空调房、手脚冰凉、容易疲劳、情绪低落的女性。有助于温阳散寒,改善体感。
儿童:在大人监护下进行!时间短、多观察。有助于促进钙吸收、增强体质。
孕产妇:孕早期、体质虚弱、有流产史或医生不建议的孕妇应避免或严格遵医嘱。产后女性,在体力恢复、伤口愈合良好后,可适度晒背,帮助驱寒排瘀,但时间宜短。
重要提醒:安全第一!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皮肤刺痛应立即停止!谨防晒伤、中暑。
禁忌人群:紫外线过敏、高血压、心脏病控制不佳、光敏性疾病、皮肤破损、高龄体弱者慎用或禁用。
03
三伏天养生药膳推荐
清热解暑祛湿
荷叶茯苓陈皮茶:
材料:干荷叶5g、茯苓10g、陈皮3g(或1小片)。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沸水冲泡或稍煮5~10分钟,代茶饮。
功效:荷叶清暑利湿升阳;茯苓健脾渗湿宁心;陈皮理气燥湿醒脾。此茶芳香醒脾,助运化湿,改善头身困重、食欲不振。
适合湿热、以上火人群。
健脾益气养阴
山药莲子老鸭汤:
材料:鸭半只、鲜山药200g(或干品30g)、莲子30g、生姜3~5片、红枣5颗(去核)。
做法:老鸭焯水后,与所有材料(除鲜山药)同入砂锅,加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5~2小时,出锅前30分钟加入鲜山药块,加盐调味。
功效:老鸭性凉滋阴;山药健脾益肾;莲子补脾养心;生姜、红枣温中调和。此汤补而不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缓解疲劳、气短、口干。
适合虚寒、易疲劳、出汗多人群。
温阳散寒
姜枣茶:
材料:生姜3~5片(或10g)、红枣5~6颗(去核掰开)。
做法:材料洗净,沸水冲泡或稍煮10分钟,趁热饮用。
功效:生姜温中散寒止呕;红枣补中益气养血。此茶温煦中焦,驱散体内寒湿,特别适合受凉后胃脘不适、手脚不温者。
适合空调房久待、贪凉腹痛者。
04
三伏天必按养生穴位
除了饮食,按摩特定穴位也能事半功倍:
1
足三里(健脾和胃之王)
定位:外膝眼下四横指(约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手法:用拇指或指关节按压,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每侧按揉3~5分钟。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尤其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疲劳乏力。
2
关元穴(培补元气之根)
定位:肚脐正下方四横指(约3寸)处。
手法:以手掌心对准关元,做轻柔缓慢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摩腹(各30~50圈),或隔衣艾灸10~15分钟(虚寒者尤宜)。
功效:温补下元、固本培元、驱寒除湿。是“冬病夏治”温阳的要穴。
3
丰隆穴(化痰祛湿要穴)
定位: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处。
手法:用拇指或指关节用力点按或揉按,感觉酸胀沉重,每侧3-5分钟。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通络利湿。改善头身困重、痰多、胸闷、腹胀。
三伏天养生特别提醒
适度出汗: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让身体微微出汗,助湿邪排出。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睡眠,有条件可适当午休(30分钟左右),养心护神。
心态平和:暑热易扰心神,保持心情舒畅,戒躁戒怒。
避免贪凉:少食生冷冰镇食物,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28℃为宜),避免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