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打「贴」:“冬病夏治”最佳时机来了!
时间:2025-07-01 作者: 浏览次数:18
冬有三九,夏有三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将至,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推出“冬病夏治”三伏贴活动。我们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拟定成人、儿童天灸方,可提高免疫力,调节阴阳平衡。冬病夏治,“趁热”祛寒湿安排,让病邪“伏伏贴贴”~
三伏贴时间
伏前伏:7月10日(星期四)
初伏:7月20日(星期日)
中伏:7月30日(星期三)
末伏:8月8日(星期五)
末伏加强:8月19日(星期二)
其中7月10日、7月20日、7月30日、8月8日、8月19日为集中贴敷时间,贴敷效果也是最好。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可以开始先做体质调理,再结合三伏天灸,让体内阳气更充足,连续坚持3~5年,疗效更佳!
三伏贴能治疗哪些疾病
1.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脾胃虚弱、小儿鼻炎、体虚易感。
2.妇科疾病:痛经、经行泄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产后头痛、产后风湿关节痛等。
3.疼痛类疾病:关节疼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症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等。
5.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
6.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风湿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8.其他:体虚、体寒、易感的人群。
我们根据病情、体质,个体化辨证论治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配合中药内服、三伏天针灸、穴位埋线、放血疗法、督脉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调理身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针灸:在夏季三伏天里,配合子午流注开穴辨证循经、按时取穴进行针刺治疗。相比普通针灸,治疗更为精准,效果也更为显著。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平衡脏腑。
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埋植入穴位里,可以抑制食欲,增强代谢,从而平和阴阳、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省时方便、疗效突出、作用持久、适合上班族。
放血疗法:选择一定的穴位或者络脉,放出少量的血液,起到一定的疏通经气,调理气血,活血养血的作用。在三伏天放血,针对因寒或阴盛引起的血瘀,通过放血,阴寒祛除则阳气渐长,再通过其他方式补阳,而达到标本兼治,增强疗效。
督脉灸:督脉灸疗法将经络、药物、艾灸等多种治疗优势相结合,激发经络,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调整虚实的作用。
拔罐疗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对于夏季湿邪引起的困乏、头重如裹、纳差、关节疼痛有调节作用。
三伏贴禁忌人群
孕妇、2岁以下幼儿、热性疾病、阴虚体质者、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烂、皮肤感染、对敷贴药物过敏等。
温馨提示
1.三伏贴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牛羊肉、海鲜等发物。
2.贴敷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3.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4.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
5.贴敷后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就医。
6. 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咳喘等,禁止贴敷。
贴敷地点:住院部一楼中医馆
中医科
— 科室介绍及挂号指南—
如有需要可根据
以下任意门诊进行挂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