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 眨眼、吸鼻子、耸肩……小儿抽动症您了解多少?
时间:2022-03-14 作者: 浏览次数:1531
亲爱的家长: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出现一些小动作,让您烦恼不已,比如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颈肩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那就要小心小儿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当然,抽动症的症状不仅限于此。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很多时候,抽动症容易被忽视
首先可能因为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其次很多家长认为是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孩子模仿了别人的坏习惯,或者是调皮故意做出这些挤眉弄眼的搞怪动作,甚至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
很多家长认为,"不就是小动作吗?长大肯定就好了"。确实,多数的患儿的抽动障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1.继发学习困难
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2.个性发展问题
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
因此,各位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动作。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抽动障碍经过有效干预和治疗大多可缓解,多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其中多发性抽动是慢性过程,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
抽动障碍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医生的事儿,更需要学校、家庭、孩子等全方位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各位家长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却也常常是非常有效的:
1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症状,不要紧盯孩子表现,相信经过治疗他会慢慢好起来;
2给孩子平和稳定的环境和家庭支持;
3尽量让孩子忙碌起来,不过度关注自己症状,不要沉溺电子产品;
4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
5做好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睡眠;
6做好孩子的学校管理,尽量不要让周围同学嘲笑和歧视他,以免出现心理问题;
7让孩子学会适度放松,可以每天进行户外活动;
8注意饮食,尽量应避免食用含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等食物。
医师简介
罗维 主治医师 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从事儿科、神经电生理、神经康复科工作10年,曾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修,专业特长: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运动发育障碍、脑瘫、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面神经炎等病的诊治。
科室简介
儿童神经康复科是我院重点发展的专科之一,拥有专业的诊断及治疗医师团队,科室目前由儿童神经康复门诊、康复病房、康复理疗组、言语认知治疗组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室组成。科室编制床位12张。开展了视频脑电图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智力测试、Gesell评估、言语认知测评、康复评定、儿童心理测评等专科检查。儿童神经康复科是一个由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在工作中秉承着“求真求实、科学规范”的理念,保障了儿童在诊治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诊疗范围:1.儿童大脑发育不良、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等所致的运动障碍等;2.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宫内发育迟缓、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围产期高危因素所致的脑损伤而出现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视听障碍等;3.儿童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等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4.小儿惊厥、癫痫等。目前开展的治疗项目:1.运动疗法(PT):促进粗大运动的发育、恢复;2.作业疗法(OT):促进精细运动的发育、恢复;3.语言治疗(ST):通过治疗改善儿童口肌协调和语言理解及沟通技能,促进语言发育、改善构音障碍;4.认知治疗:通过个体化训练,提高儿童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情绪能力及认知灵活性,改善认知功能;5.吞咽治疗:通过刺激口腔感觉及运动,进食训练,指导家长喂养工具的选择及共同参与等,促进早产儿、脑性瘫痪儿童喂养;6.物理因子治疗:通过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恢复改善身体功能;7.感觉统合训练:让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感觉统合。8.药物治疗:主要为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和修复;9.家庭康复技术教育与指导:家庭康复更有利于孩子运动、语言等功能的发育,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合,更有利于康复治疗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