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cm脏器命悬体外!市一妇幼「毫米级拆弹」托起新生
时间:2025-05-19 作者: 浏览次数:10
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里,孕37周的余女士轻抚孕肚的剪影,定格成最温暖的画面。然而这个即将诞生的生命,正面临着万分凶险的挑战——超声与MRI检查显示胎儿存在直径达10cm的巨型脐膨出,肝脏、肠管等重要脏器仅覆一层透明薄膜,犹如悬挂在体外的“生命之囊”。
Vol.1
多学科联动: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脐膨出作为胎儿腹壁发育异常的急危重症,膨出脏器随时面临感染破裂风险。随着孕周增加,腹腔压力持续升高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面对这一医学难题,由小儿外科副主任樊亮领衔,集结产科主任陈平、新生儿科主任张伟忠、麻醉科主任黄典的多学科超强战队即刻启动“生命护航”预案。"膨出体积已超腹腔50%,必须实施分阶段修复。"樊亮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决策,团队创新采用双术式联合方案:Ⅰ期脐膨出腹壁牵引悬吊术精准调控脏器还纳速度,Ⅱ期生物补片修补术实现解剖重建。这种"先减压后修复"的阶梯式策略,为新生儿筑起双重生命防线。
Vol.2
毫米级操作:
托起生命的重量
3月28日的手术室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命拆弹”。当体重3000g的男婴发出第一声啼哭,樊亮迅速评估了婴儿情况,婴儿的脐带根部明显膨出,形成一个约10×10×7厘米的肿块,肝脏和肠管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色膜状物,这是脐膨出的典型表现。麻醉团队维持着精准的循环稳定,器械护士默契配合,在方寸之间完成悬吊装置的精妙安置。第一期术后17天,当膨出物回纳达2/3时,小儿外科团队迎来终极挑战——在巴掌大的腹腔内植入生物补片,完成毫米级的解剖复位。
Ⅰ期手术后
Ⅱ期手术后(生物补片修补腹壁)
双术式结束后,婴儿转入新生儿科监护治疗,新生儿科主任张伟忠团队接连攻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腹腔高压等险关,通过严密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监测患儿膀胱压力,动态调整用药等综合管理,成功撤离呼吸机、恢复全肠内营养。最终在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护下,患儿成功渡过生命危险期及术后关键期,逐渐恢复饮食,顺利出院。
Vol.3
医学温度,以生命守护生命
在这场持续28天的救治中,医护团队同步开启“心灵治愈”模式:整个救治过程中,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家长度过这段艰难时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当患儿带着红润的面庞出院时,患儿家属将锦旗送到科室,诚挚感谢小儿外科团队及新生儿科团队在治疗期间的专业救治和悉心照料。锦旗背后是家属对医护人员技术能力的肯定。
此次病例的顺利完成,不仅彰显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和新生儿科团队的卓越实力,更印证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卓越成效。
小儿外科副主任樊亮温馨提示:
脐膨出不可怕,胎儿娩出后立即手术,及早地对先天性畸形疾病进行处理,有效降低新生儿在术中及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还能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断先天性畸形儿病理状态的恶化进程。
广大孕妈妈一定要按时产检,以便早期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及时治疗,减少患儿出生后面临的各种风险,降低治疗难度。
科普时间
什么是脐膨出
脐膨出是一种胎儿腹壁发育障碍导致的严重畸形,腹腔脏器通过脐部缺损突出体外,表面仅覆盖一层薄薄的膜。如果不及时处理,膨出的脏器可能感染甚至破裂,危及生命。随着孕周的增加,脐膨出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产前筛查的重要性
产前筛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孕妇和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了解是否存在某些遗传或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胎儿期检查主要有早中晚期畸形儿筛查。
①早期筛查:通常在9~13+6周之间进行。超声波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大小、位置和结构,检测可能存在的畸形风险。
②中期筛查:通常在15~20+6周之间进行。常见筛查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查和羊水穿刺。超声波检查可以更详细地观察胎儿的解剖结构和器官发育,以评估是否存在结构性的异常。
③后期筛查:主要通过超声波检查来进一步观察胎儿的器官和系统是否正常发育,以及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脊髓裂等先天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