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压”人生,这七件小事比吃药更重要
时间:2025-11-04 作者: 浏览次数:19
高血压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疾病之一,患病人数已超过2.7亿。大多数患者发病后可无任何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慌、失眠、肢体乏力等症状。高血压的患病群体逐渐年轻化,患病率也逐年升高。
1
高血压的基本介绍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 ≥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长期过高的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使其变厚、变硬、失去弹性(动脉硬化),并可能形成斑块,对心、脑、肾、眼睛等器官造成损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肾衰竭、眼底动脉硬化等。
2
高血压与肥胖的关系
腹型肥胖一直是高血压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研究表明,超重与肥胖(BMI≥24kg/m2)尤其是腹型肥胖(女性腰围≥85cm,男性腰围≥90cm)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体质量者。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BMI增加,可导致血容量、血管外周阻力和心排血量增加,而这些因素均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BMI 增加可诱导交感神经活化,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尿钠排泄障碍致水液潴留,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腹型肥胖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及血脂状况恶化,因为内脏脂肪高度活跃,比皮下脂肪能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更容易引发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血压升高。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和颈围增粗,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风险因素,夜间的间歇性缺氧会导致心率加快,血管剧烈收缩,血压在夜间反复升高。因此,肥胖、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是紧密联系的三角形,“科学减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式。
BMI: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3
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
01.限盐是第一要务

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约一个水瓶盖的量),建议使用低钠富钾代替盐,日常要注意酱油、咸菜、加工食品等“隐形盐”的摄入。
02.控制体重与腰围
研究显示,每减重10kg,血压下降5~20mmHg,因此为了预防及控制高血压,建议将BMI与腹围控制在正常范围(BMI<24kg/m2,女性腰围<85cm,男性腰围<90cm)。
03.合理膳食
多吃富含钾及膳食纤维的蔬果和全谷物,选择优质蛋白,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含糖甜品及饮料。
04.规律运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5~7次,可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控制血压。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05.戒烟戒酒
吸烟与饮酒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06.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行心理干预。
07.保证充足睡眠
健康的睡眠可以辅助降低血压,成年人每天保持睡眠时间在7~9小时为佳。
04
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但它并不可怕。通过科学的认知、规范的监测与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完全可以与其“和平共处”,从而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粤公网安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