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驱蚊水可能白喷了!认准这几种有效成分才是关键
时间:2025-08-26 作者: 浏览次数:35
近期基孔肯雅热疫情形势严峻,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
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
发热、皮疹、关节疼痛,
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是伊蚊(俗称花斑蚊),
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防蚊是预防这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驱蚊液是防蚊的重要手段之一,
今天来教大家如何选购驱蚊液。
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琳琅满目,目前公认有效的驱蚊成分主要有四种:
派卡瑞丁(羟哌酯)(Picaridin/Icaridin)
避蚊胺(DEET)
驱蚊酯(IR3535)
柠檬桉叶油(OLE)
以上成分的驱蚊成分均得到了美国EPA(美国环境保护局)、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AAP(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那这些成分有什么区别呢?
1
派卡瑞丁(羟哌酯)
(Picaridin/Icaridin)
作用机制:阻断蚊虫嗅觉受体,驱蚊效果与DEET相当,但肤感更清爽。
防护时长:5%浓度约3~4小时;10%:6小时;20%浓度可达8~12小时(长效性最佳)。
适用人群:全年龄段(包括儿童、孕妇、敏感肌),6月龄以下不宜使用20%浓度。
缺点:成本较高,市场产品较少;高浓度可能有吸入毒性风险(建议≤20%)。
2
避蚊胺(DEET)
作用机制:在皮肤表面形成屏障,干扰蚊虫的嗅觉感知,从而阻断其定位。
防护时长:7.5%~10%浓度可维持约2小时;30%浓度可延长至5~8小时。
适用人群:2月龄以上婴儿及成人;孕妇可用,但建议选低浓度(≤7%)。
缺点:可能溶解塑料/化纤材质(注意衣物材质);高浓度可能刺激皮肤;部分蚊种(约13%)天然不敏感。
3
驱蚊酯(IR3535)
作用机制:模拟氨基酸结构干扰蚊虫神经系统,安全性高但防护较弱。
防护时长:降解快,需频繁补涂(一般1~2小时)。
适用人群:婴幼儿(2月龄以下禁用)、孕妇可用;注意含酒精配方可能刺激皮肤。
缺点:效果逊于DEET和派卡瑞丁;部分产品含酒精。
4
柠檬桉叶油(OLE)
作用机制:天然植物提取(含香茅醇),通过气味驱蚊。
防护时长:挥发快,需每1~2小时补涂。
适用人群: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禁用于3岁以下幼儿及孕妇(致敏风险高)。
缺点:香茅醇是已知致敏原,可能引起过敏;防护效果不稳定;可能吸引部分蚊虫。
总结一下,2月龄以下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驱蚊液。3岁以下婴幼儿,物理防蚊是最安全的选择,给宝宝穿上浅色、轻薄的长衣长裤,婴儿床、推车等可使用蚊帐进行防护,确保家中安装有纱窗、纱门,并及时关闭,使用电蚊拍等消灭室内蚊子,家中清理积水、垃圾,避免在室内养蚊子,尽量避免在蚊虫活跃的时段(如黄昏、黎明)带宝宝去草丛、树林、水池边等蚊虫多的地方。
儿童室外活动时可根据需求正确选用驱蚊液,正确使用驱蚊液可降低虫媒感染风险(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等),但需注意只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和衣物上,衣服里面不要喷,不可接触伤口、眼睛和嘴巴,不要让孩子自己涂抹,应喷在大人手上后再涂抹到宝宝身上,而且不要涂在孩子手部(防止经手入口),从室外返回室内后建议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涂抹区域。注意游泳、出汗、擦拭和淋雨等情况可缩短驱蚊剂的保护时间。驱蚊产品要放置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
在我国,驱蚊产品属于农药范畴,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依法应当按农药进行管理,合格产品的标签应该有“农药”字样,且有农药登记的三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标准和农药登记证),否则是非法产品。驱蚊产品获得“农字号”,说明它经过国家授权部门的药效、毒理性实验,严格按说明使用对人体、环境没有危害,不用太担心。
附农药证号查询链接:
中国农药信息网
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zwb/dataCenter 输入登记证号查询,点击登记证号查看详细登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