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才能好得快?误区!过量反而对人体有害
时间:2023-08-22 作者: 浏览次数:816
很多人都有在医院吊瓶输液的经历
常常认为“打针才能好得快,吃药疗效慢”
甚至有家长会向医生提出
“孩子明天还得上课,可以打吊瓶吗?”
的确,静脉输液在医疗上是重要的救治方法之一,且占据优越性:起效快:药物直接进入循环,起效迅速(尤其在抢救时);
能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避免出现休克;
解决无法吞服药物的难题;
药物剂量可精确计算。
输液治疗在人类健康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病就输液”的观念正在蔓延,如今“吊瓶森林”的现象也开始普遍,容易造成过度输液。
调查研究显示
中国是过度输液的重灾区!2019年我国医疗输液使用量为105亿袋,大约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使用了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静脉注射的特点是量大、起效快,但快不等于好,也不等于最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超过70%是不必要的注射。且2017年广东省卫计委也曾下发通知:明确提出了53种疾病门、急诊原则上不需要输液治疗。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不规范输液会导致哪些常见问题?
1.不良反应概率高:输液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输液反应。根据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0.6%,远超于口服和肌肉注射给药。
2.产生耐药性: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会严重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懈怠。并且,门诊输液的药物基本都使用抗生素类,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催生出一种更可怕的物种——“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3.微粒问题:在药液生产、配制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引进空气中肉眼不可见的微粒。另外,不同药物配伍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溶性微粒。这些情况都可能产生输液的微粒污染。虽然现在一次性输液器上会配有终端滤器,但不能滤去直径 5um 以下的微粒,这些微粒一旦进入血管将永久留存在里面。这些微粒会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引起静脉炎,产生肉芽肿,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药物过敏反应,还会引起、热原样反应等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议“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输液是一把“双刃剑”,减少不必要的输液不仅可以减少治疗费用的支出,也可以控制药物使用的风险。
在此,药师提醒大家关注合理用药科普,提高安全用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