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你真的是多动症吗?

时间:2021-05-13   作者:张丽蓉    浏览次数:2306   

寒暑假期间及开学季,儿童心理及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因为“多动症”就诊的儿童较前明显增多。有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有开学后老师反映坐不住、不遵守课堂纪律,也有家长自觉孩子做作业“不专注”,当然,还有一部分焦虑的父母,觉得孩子活动量太大,感觉“多动”……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称ADHD。那么,什么情况下属于“多动症”呢,有没有一些披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外衣的孩子,其实可能是其他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几个例子(文中均为化名)。

NO.1

分离焦虑等情绪问题

小文,8岁,男孩,来诊时诉“容易发呆、不专心一年余”。学习成绩一般,同伴关系尚好,曾到外院就诊,予心理咨询、家庭养育方式指导,效果一般(家长未严格执行)。有一个四岁半的弟弟,父母感觉孩子有认为父母对弟弟偏心的情况。父母关系尚好,但因孩子养育问题常在孩子面前争执,母亲有时候脾气较暴躁,有打骂行为。家人反映孩子看书、玩乐高时可专注一小时以上。孩子表示父母管他比较多。父亲补充:小文原来跟妈妈睡,弟弟出生后要跟爸爸睡,小文因此哭闹了一年。ADHD评估结果提示无明显异常。韦氏智力测试示总智商107。通过对小文父母进行家庭养育指导,调整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并进行行为干预,小文情况改善。

 分析:小文看书时能专注一小时,提示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弟弟出生时小文3岁多,此时小文对母亲的依恋及因为弟弟出生可能被父母忽视,并被强行要求跟爸爸睡,存在与母亲的分离焦虑,母亲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较为粗暴,多种因素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产生发呆、不专心的情况,通过家庭养育方式调整,小文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即得到改善,小文的症状,不能诊断为“多动症”。

NO.2

家庭事件影响或养育方式不当

7岁男孩小新,近一年以来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倒数10名左右,同伴关系好,平素乖巧听话,不愿意排队,丢三落四,喜欢插嘴。动作稍不协调。G2P1,有一四岁的妹妹,关系一般,父母关系尚和睦,但养育理念不一致,父亲较多批评打骂。评估结果提示:焦虑、抑郁状态,ADHD评估结果提示存在注意力不集中,TOVA注意力变量测定结果阴性。智力测试结果无异常。考虑情绪问题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建议行为干预、改变养育方式,并予心理沙盘游戏进行情绪疏导,经治疗后情况改善,成绩提升。

11岁男孩良良,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半年余,上课有小动作,脾气比较急躁,父亲管教比较严格,常有打骂。五年级以前成绩一般80-90分,现大多不及格,既往曾有英语考100分。现没有动力,作业比较拖拉,不愿意完成。否认特殊出生史。家庭事件:妈妈近期患病治疗中,半年前转回老家上学跟爷爷奶奶生活。ADHD评估结果不支持多动症诊断,对父母进行原因分析,给予养育方式及孩子情绪调整的指导及建议。两个月后复诊,父亲表示就诊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改变,以表扬鼓励为主,母亲病情稳定现在恢复中,孩子情况明显改善。

分析:家庭事件对儿童的影响往往被父母忽略,父母过于严厉及打骂的养育方式未照顾儿童的心理需求,对母亲疾病的担心、对转学环境的不适应、与父母的分离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退步的情况。

NO.3

智力低下

男孩小刚,6岁,幼儿园开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出教室,现一年级,不听指令,作业不能单独完成,学习成绩欠佳,同伴关系尚可。养育方式欠温和,打骂较多。TOVA示ADHD值-6.87;ADHD评估符合多动症诊断表现,学习能力评定提示言语与非言语均有障碍,韦氏智力测试智商数58。

分析:小刚因为智力低下而存在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与其智力发育水平相关。但临床中需要注意鉴别是因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差,还是因为智力低下导致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训练。

NO.4

抽动障碍

“抽动”并不是“多动”

小林的妈妈最近比较烦:8岁的儿子好像得了“多动症”,老是不停地眨眼、皱鼻,说都说不听,做作业也没以前那么专心,经医生诊断为“抽动障碍”。

分析:抽动障碍有时候也会被误以为是ADHD,两者表现不同,由于频繁抽动,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但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使临床表现变得复杂,需要专业医生予以鉴别。

NO.5

正常低龄儿童的多动

还有一种“多动”,叫你妈觉得你“多动”。

门诊中还有很多父母,不知道儿童的活动水平如何算正常,或自己喜欢安静,对儿童的不安静不能忍受,在孩子一两岁能爬能跑时,会跟医生反映他们的担忧:孩子一刻不停,会不会是多动症?甚至有4个月龄的父母因为孩子“手脚”老是乱动,怀疑会不会是“多动症”。

分析:幼儿本身的特点是活动水平高,注意力不能持久,尤其2-5岁的儿童中任性冲动、好动是普遍的日常行为,临床需要注意孩子的多动症状是否与年龄发育不相符合,是否在不同场合中出现,是否存在社交、亲子关系等的社会功能损害。目前我国关于ADHD规范诊断的专家共识认为,尚无充足证据支持诊断或治疗4岁以下儿童的ADHD,因此对具有ADHD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可以进行监测,如果4岁以下的儿童确实存在较严重的ADHD样症状且合并了实质性的损害,建议父母可以接受父母行为管理培训。

专家介绍

心理行为发育专科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五下午

出诊地点:门诊三楼儿童保健科

预约电话:0752-7806622


医院邮箱:dyfybjy@huizhou.gov.cn   咨询电话:0752-7806333(总机) 投诉电话:0752-7806563 传真:0752-7806733

版权所有: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联系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演达四路5号

Powered by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2011-2015,   技术支持:青青网络 Inc

粤ICP备13007494号 粤公网安备 44130202000246号 粤卫网审(2012)88号

关闭
关闭